||||||||||||||||||
|||||||||||||||
→
搜 索
新聞
新聞
圖片
視頻
字號:
小大
企業招工不要“貪戀”過去的容易
2019年02月28日 10:03 來源:長江日報
企業招工不要“貪戀”過去的容易
大量年輕人離開傳統制造業,寧送外賣不去工廠
招工難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種表面現象,背后其實是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,本來是好事。過去有很多企業承接紡織和服裝訂單,紡織和服裝加工曾是很多地方的支柱產業。這是些初級加工業,投資門檻很低,有不少人靠辦廠發了財。現在招不到人,有兩種應對策略,一是關廠轉行,二是把工廠搬到勞動力豐富、人力成本低廉的地區去。
春節后,各地招工難的新聞多起來。有的企業抱怨,月薪過萬元卻應聘者寥寥。還有報道說,現在80后90后寧送外賣不去工廠;有媒體擔憂,如果任由“寧送外賣不去工廠”的觀念蔓延,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、轉型、升級都可能會面臨更大挑戰。
種種報道和議論,基本上是一種企業視角。招工的時候招不到人,就嚷嚷。但人到哪里去了呢?還不是去上班、掙錢養家去了。如果我們換一個中立的視角,就會看到現在年輕人就業的方向、機會多了,這是社會進步。
提到企業招工,現在的報道口徑老是“招工既貴且難”“月薪過萬應者寥寥”之類,都成老生常談了。言外之意,似乎是給你月薪過萬,“按理”你就得來排隊應聘。一些企業通常會提前到高校自我推銷,向大學畢業生許諾起薪及其他待遇,但據說月薪過萬其實需要經常加班加點。
的確,企業曾經有過招工容易的黃金時代,工人沒日沒夜地加班加點,收入很低,社會保障更談不上。中國人口多,勞動力供應充足,那是一個買方市場,企業憑借優勢地位盡可能壓低勞動力成本,這是市場使然。既然是市場經濟,現在打工者就業門路增加,勞動力市場由買方市場變成賣方市場,勞動力變俏了,企業招工不易,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。老是沉湎于過去,老是埋怨現在“招工既貴且難”,其實是刻舟求劍。
自然我們不能回避部分企業招工難的問題,正確的認識有助于我們積極應對,錯誤的認識會讓我們表錯情、誤人誤己。總有人指責80后90后“寧送外賣不去工廠”的觀念,覺得新一代不如父輩吃苦耐勞,這是認識誤區。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了,社會進步了,年輕人不進工廠送外賣,這是他們的自由。企業招工難不是中國勞動力減少,而是人們另擇高枝了。送外賣,照樣是賺辛苦錢,照樣是靠誠實勞動吃飯。
招工難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種表面現象,背后其實是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,本來是好事。過去有很多企業承接紡織和服裝訂單,紡織和服裝加工曾是很多地方的支柱產業。這是些初級加工業,投資門檻很低,有不少人靠辦廠發了財。現在招不到人,有兩種應對策略,一是關廠轉行,二是把工廠搬到勞動力豐富、人力成本低廉的地區去。既然招不到工,關門或搬走不會造成工人失業。江浙是國內發達地區,如果硬要在那里辦廠,就別怪“招工既貴且難”。
想要年輕人愿意當工人,關鍵還是收入、待遇、職業聲望、工作穩定性等因素。以前中國國企就是一個社會,有學校、醫院、工人俱樂部、療養院,工人工作穩定,待遇擺在那里,很多年輕人樂于當工人。現在很多企業跟工人是一錘子買賣的關系,企業不能給年輕人穩定的職業預期,年輕人憑什么非要在他那一棵樹上吊死?如果工人收入高起來、受人尊重,藍領職業就會重新成為香餑餑。指責年輕人擇業的觀念、職業選擇是沒用的。
□ 長江日報評論員 楊于澤
【編輯:李玉素】
>社會新聞精選: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·
·
·
·
·
·
|||||||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[] [] [京公網安備:110102003042-1] [] 總機:86-10-87826688
copyright ©1999- 2019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